益生菌成了“無益菌”?
2018年9月起,有兩個頂級期刊刊發(fā)有關益生菌與健康的相關文章,一些媒體在援引這兩篇研究文章時指出:“益生菌不僅無益,還有害健康”,報道一出,滿屏的“益生菌無益論”輪番上演,一時間,益生菌成了“無益菌”。
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(jiān)測數據顯示,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(jiān)測到相關紙媒報道39條,新聞網站文章1071篇,移動端文章數405篇,微信公眾號文章5674篇,微博原發(fā)、轉發(fā)1700條,論壇發(fā)帖112條。
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,2018年9月世界著名科學技術新聞雜志《New Scientist》曝出新聞“益生菌大多無用,實際上可能會傷害你”,引起輿論的熱烈反響。
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,北京、廣東、山西、浙江、上海等地區(qū)相關輿情熱度較高。
專家解讀:要認清“研究結果”不等于“科學結論”
厲曙光表示,益生菌早在幾千年前就進入人類的飲食,長期的食用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其安全性?萍冀缫舱谕ㄟ^大量科學嚴謹的研究,逐步發(fā)掘益生菌的有益作用。2017年WGO基于大量醫(yī)學證據,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。此外,一些頂尖的期刊也報道了益生菌的其它健康功效。
目前研究表明,不同種屬的菌株,其生理、代謝存在一定差異,對人體的作用也不盡相同。益生菌的基因組差別較大,即便是同種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之間也存在差異性。同種益生菌的不同菌株含有或表達不同的功能基因,可發(fā)揮不同的益生功效。因此,益生菌需要在菌株的水平上進行益生功能的驗證,明確菌株的功效,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個性化食用,一種益生菌制劑對腸道無益不等于所有益生菌制劑均對腸道無益。
學術雜志上發(fā)表的科學研究成果,稱作“研究結果”。但是“研究結果”不能等同于“科學結論”。研究結果往往是在“特定人群中”、“特定實驗條件下”、采用“特定實驗材料”等所發(fā)現的。引起本次爭議的就是一項“研究結果”,任何科研的實驗設計與方法都不是絕對完美的,研究者應在其特定條件下解釋研究結果,過度解讀研究結果既是不科學的,也是不可取的。
厲曙光建議,科技界與產業(yè)界應關注益生菌的個體差異性研究,分析不同消費者腸道微生態(tài)的個體化差異特點,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益生菌干預方案和建議。
對于每天產生的“海量”的生命科學學科的科研結果,應該冷靜、客觀地對待和處理。媒體報道應該全文通讀,全面解析,正確引導輿論,避免偏頗。在開展科普過程中,普及益生菌的生理功能、明確益生菌“量”的科學概念等,讓消費者科學看待益生菌產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