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發(fā)菌管理
1.控溫發(fā)菌:庫頂最高處溫度低于22℃,讓菌絲在適溫環(huán)境下生長。
2.定時通風:每天早晚各1次,每次30分鐘。
3.及時消殺:要定期檢查,及時處理污染和被害菌袋。庫內每周用敵敵畏、多菌靈噴霧消毒殺蟲1次。
4.控濕避光:濕度控制在60%~65%,非操作管理時關閉光源。
二、出菇管理
1.降溫:將庫內溫度由菌絲生長期的20℃~22℃降到13℃~16℃,2~3天后菌袋冷透后轉入下步管理。
2.殺蟲:用80%敵敵畏乳油500~1000倍液自上而下空間噴霧,藥量2~4毫升/立方米,再用浸透藥液的布條懸掛在通風口、門口處,借以殺滅庫內菇蠅、菇蚊、跳蟲和螨類。悶10小時后轉入下步管理。
3.殺菌加濕:用克霉靈2000倍液自上而下噴霧,藥量1次3~5小袋/100立方米,藥液要打濕菌袋、架板,如發(fā)菌期間雜菌較多,初始的2~3天內,均用2000倍液克霉靈進行加濕,若濕度還不夠,再用井水補噴,2~3天內使庫內濕度穩(wěn)定在85%即可開袋。此階段1天通風3~4次,使空氣新鮮。
4.解繩撐袋:如庫內濕度不夠或近風口的地方,袋口可撐起一半,待濕度穩(wěn)定后再全撐開。解口后,若端面為綠霉污染須再綁住,讓未污染的端面出菇。若端面為粉紅色面包霉污染,須扎緊兩端袋口遠棄,用克霉靈500倍液自上而下噴淋周圍菌袋。庫溫隨即降至12℃~15℃,進入催蕾期。
5.催蕾期:恒濕(85%)和空氣清新是誘導菇蕾形成的環(huán)境條件。由于庫結構和通風能力不同,短的1次通15分鐘,長的須通30分鐘,長時間的通風對濕度影響很大,在進風管道加霧化效果很好的水嘴,微電機帶動與通風或制冷同步運行。加濕降到地面的水當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,最好能導出庫。此階段濕度恒定就會更易形成菇蕾,過高的濕度會使端面菌絲旺長,過低的濕度會使端面板結菌絲結皮不出菇。10~12天,培養(yǎng)料表面就會出現(xiàn)琥珀色的水珠,這是菇蕾出現(xiàn)的前兆,不久,米白色的原基就會整齊地出現(xiàn)在培養(yǎng)料表面。
6.抑制期:當庫內80%菌袋現(xiàn)蕾,幼菇長至0.8~1.5厘米時,庫溫降至4℃~6℃,增加庫與外界通風和庫內循環(huán)風量,使子實體生長受到抑制,使幼菇變得粗壯。此時濕度80%~90%,時間5~7天,是增加菇體重量,提高商品性的關鍵時期。此階段還可有弱光存在。
7.伸長期:減少通風增加二氧化碳濃度,促使菌柄迅速伸長生長。庫溫10℃~12℃,濕度85%~90%,通風次數(shù)要少,時間略長,保持干濕交替,利于菌柄的伸長和防止細菌性斑點病的發(fā)生。15天后,菌蓋直徑0.8~1.3厘米,菌柄長12~15厘米,進入采收期。
三、管理難點分析
1.通風:冷庫是一個缺氧的環(huán)境,半個小時的通風,再經(jīng)0.5~1小時,二氧化碳濃度又恢復常量,故風量不足是個普遍問題。易形成菇帽尖、柄細長的菇體,就是缺氧的標志。菇體只要處在袋內就不怕通風,庫內空氣循環(huán)對改善菇體狀態(tài)是必需的。通風與降濕增溫的矛盾可通過少通勤通或通風噴霧狀水來解決。同時可加噴石灰水來吸收二氧化碳。
2.溫度:現(xiàn)蕾、抑制、伸長三個階段所需溫度為高、低、中,F(xiàn)蕾前的低溫誘導、現(xiàn)蕾期的相對高濕能加速原基發(fā)生;抑制期的低溫輔以強風,能改善菇體品質,增加產(chǎn)量;伸長期的低溫亦有助于增加產(chǎn)量,延長存架期,此階段亦要改變不敢通風的傳統(tǒng)管理辦法,因為庫內缺氧明顯,將嚴重影響菇柄加粗及其商品性。
3.濕度:濕度的大小隨溫度變化,低溫高濕、升溫降濕能預防病害發(fā)生;高濕利于出菇密,低溫高濕利于增加菇重。
三者中,溫度是發(fā)育快慢的關鍵,對于初次種菇者,在不能很好地預見操作的效果前,最佳的方法是低溫求穩(wěn),這樣可以充分用風來改善菇體商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