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原
為多子小瓜蟲寄生而引起的。蟲體有幼蟲期和成蟲期,幼蟲長卵形,前尖后鈍,前端有一乳頭狀突起,稱為鉆孔器。稍后有一似耳形胞口,后端有一根尾毛,全身有長短一律的纖毛;大核近圓形,小核球形。成蟲期蟲體球形,尾毛消失,全身纖毛均勻,胞口變?yōu)閳A形,大核香腸狀或馬蹄形,小核緊靠大核,不易看到,小瓜蟲生活周期可分為營養(yǎng)期和胞囊期。營養(yǎng)期自幼蟲鉆進皮膚或鰓上后,在皮膚組織間不停地來回鉆動,吸收養(yǎng)料生長發(fā)育,同時刺激寄主組織增生,形成一個白色膿泡。蟲體在內分裂繁殖,至一定時期沖出膿泡,在水中自由游泳相當時期后,在池邊或草上形成胞囊,蟲體在內分裂成數(shù)百至數(shù)千個,幼蟲沖破胞囊出來在水中游泳找尋寄生,接觸魚體后,即進人體表上皮層或鰓組織間,進行新的生活周期。
病癥
小瓜蟲寄生處形成許多直徑1毫米以下的小白點,故又名白點病。當病情嚴重時,軀干、頭、鰭、鰓、口 腔等處都布滿小白點,有時眼角膜上也有小白點,同時伴有大量粘液,表皮糜爛、脫落,甚至蛀鰭、瞎眼;病魚體色發(fā)黑、消瘦、游動異常、呼吸困難而死。
流行情況
對魚的種類及年齡沒有嚴格選擇性,全國各地均有發(fā)生,尤其當水溫在28℃以上時,幼蟲最易死亡,故高溫季節(jié)此病較為少見。對高密度養(yǎng)殖的幼魚及觀賞性魚類的危害最為嚴重,常引起大批死亡。
防治方法
(1)用生石灰徹底清塘,合理放養(yǎng)。
(2)每立方米水用0.2~0.4克孔雀石綠浸洗病魚2小時。
(3)每立方米水用2克硝酸亞汞浸洗病魚,水溫在15~12℃以下時,浸洗2~2.5小時;水溫在15℃以上時,浸洗1.5~2小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