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櫚科海棗屬熱帶常綠果樹,大喬木。又名棕棗、棗椰子,學名Pheonix dactylifera L.。
原產于伊拉克、沙特阿拉伯一帶和非洲北部干旱地區(qū),已有5000-6000年栽培歷史。20世紀70年代每年產量均在200萬噸以上,中國臺灣、海南、廣東、云南、福建、廣西等有栽培,多作觀賞樹。
樹干高大,可達30m。須根系發(fā)達,基部常根蘗叢生。羽狀復葉,堅硬,向上彎,長3-4m;小葉有粗壯龍骨,頂端尖,略現(xiàn)灰白色,葉柄基部常留在主干上,尤其是幼年樹。雌雄異株,花有佛焰苞;雄株圓錐花序,雌株肉穗花序腋生,花序軸長,頂端多分枝,花瓣圓形,覆瓦狀排列。核果圓筒形,似棗,直徑約2.5cm,長3-7cm,果肉肥厚,甘美可食。種子扁而尖。
適于夏季炎熱冬季溫暖的熱帶地區(qū)種植。春秋無雨露則結實良好。營養(yǎng)生長相對停止時可耐-5℃的低溫。對土壤適應性強,能耐旱和鹽堿,無鹽堿更豐產。忌積水。
海棗屬中品種1000多個,分軟肉、半干肉和干肉3類。 較普遍栽培的品種有:①蘇爾端(Thooty)和Medjhool。②戴來諾(Deglet Noor)。③扎實地(Zahidi)。④哈拉咪(Halamy)。
多用根蘗繁殖,春季切下萌蘗,假植一年后定植。株行距一般約10m。
果實可食部分每100g干重含糖70-83g,蛋白質1.5-2g,脂肪0.5-7.4g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