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類體積極孝沒有細胞結構、主要由蛋白質(zhì)和一種核酸(DNA或RNA)組成的、在專性活細胞中寄生的微生物。比細菌小得多。直徑在20~40納米之間。大的如痘病毒,大小為200×250-350納米,與小的細菌相近;小的如口啼疫病毒,直徑只有22納米,與血紅蛋白分子相仿。多數(shù)病毒須借助于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。寄生于動物細胞的病毒多為球形、卵圓形或磚形;寄生于植物細胞的病毒多呈桿狀或絲狀;寄生于細菌的病毒多為蝌蚪狀。所有病毒都有一個由一種核酸組成的內(nèi)芯和一個由蛋白質(zhì)組成的外殼。某些病毒(如痘病毒)在其被膜中尚含有脂類和多糖。病毒無獨立的代謝系統(tǒng),只能依靠特定宿主活細胞的酶系統(tǒng)和原料合成核酸和蛋白質(zhì),并組裝成新的病毒粒子。離開了特定的宿主活細胞,病毒就不能表現(xiàn)出任何的生命現(xiàn)象。通常根據(jù)宿主細胞的不同,將病毒分為動物病毒、植物病毒和微生物病毒(噬菌體)三大類。近年又根據(jù)所含核酸的類型(DNA雙、單鏈和RNA雙、單鏈),將病毒分為4類43屬、組,其中雙鏈DNA病毒分為11個屬、組;單鏈DNA病毒分為3個屬組;雙鏈RNA病毒分為2個屬、組;單鏈RNA病毒分為27個屬、組。有的病毒對宿主無致病作用(如呼腸弧病毒);不少病毒能使人體及動、植物致。ㄈ缏檎睢魅拘愿窝、雞瘟、口蹄疫、煙草花葉病、水稻矮縮病等);有些病毒可用于防治害蟲和病原菌。1969年以來,還發(fā)現(xiàn)了一類體積更小、危害植物的裸露RNA致病因子,稱為類病毒(vi-roid),如馬鈴薯纖塊莖病(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)就是由一種類病毒引起的。關于病毒的起源,有兩種假說:一種認為病毒是由細胞的核酸片段經(jīng)過長期進化、獲得了對宿主細胞的一定程度的獨立性而成;另一種認為病毒是由較復雜的寄生生物逐漸退化而成,但至今尚未發(fā)現(xiàn)介于病毒和細胞寄生物之間的中間體。